&esp;&esp;安西军编制军队为六万四千人,北庭军编制为两万人。
&esp;&esp;但李瑄不仅组成一万铁骑的亲卫部队。
&esp;&esp;还将投奔他的汉人、胡人全部招募。
&esp;&esp;以至于现在安西诸军人数到达六万八千人,北庭军到达两万六千人。
&esp;&esp;比朝廷规定的还要多两万人。
&esp;&esp;这不是谋反是什么?
&esp;&esp;天宝十四载二月的调兵遣将,是李瑄将经略军、龟兹军,向天山调遣。
&esp;&esp;名义上,打着西征大食帝国的旗号。
&esp;&esp;实际上是准备在天山进行牧马,养肥战马。
&esp;&esp;然后在秋高马肥之际,南下西州。
&esp;&esp;西州的东面,即为敦煌郡,随时可以进入玉门关。
&esp;&esp;等时机成熟,李瑄会率领一万亲卫、碎叶军、长城军、焉耆军、于阗军主力,顺着新修的道路,快速到达敦煌。
&esp;&esp;李瑄目送李嗣业、来瑱、张兴,以及幕僚刘单,率领着拥有超过六万匹战马的大军,和数百粮拉运粮食的车子离开。
&esp;&esp;到天山后,那里还有数十个牧场,有李瑄从胡人那里购买的牛羊。
&esp;&esp;其他诸军,也被李瑄下令养精蓄锐,在属于自己的牧场区域,将马养肥,整训备战。
&esp;&esp;“敢问李帅,圣人下令二月西征大食,为何没见您的命令,经略军、龟兹军又反其道而行之呢?”
&esp;&esp;就在经略军、龟兹军启程的时候,颜真卿向李瑄询问道。
&esp;&esp;他终于向李瑄挑明这个问题。
&esp;&esp;这句话他憋了整整一年。
&esp;&esp;都知道李瑄的异动,谁都知道李瑄封锁了西域,囚禁了监军,招兵买马,绕过安西都护府打造兵器,囤积粮食。
&esp;&esp;但没有人敢问具体。
&esp;&esp;现在幕僚皆在李瑄身边,他们都想知道答案。
&esp;&esp;第358章 我们殊途同归,等待东北的鼓声
&esp;&esp;旌旗猎猎,马蹄声声,数以万计的安西铁骑慢步北上。他们身披的明光甲在阳光下闪耀,手中的刀兵也散发着凛凛寒光。
&esp;&esp;一路留下烟尘,气势如虹。
&esp;&esp;但在这一刻,如此雄伟的铁骑,已不是人们的注意对象。
&esp;&esp;颜真卿近乎质问的话音落下去后,所有的僚属都侧耳倾听。
&esp;&esp;他们想知道,为何只是一年时间,西域就变成这样?
&esp;&esp;曾经心怀苍生、力图变法,百姓人人称颂的天水王去了哪里呢?
&esp;&esp;“清臣是想问,我为何没有按照圣人的旨意西征。我为何会变成这样吗?那我冒昧先反问一句,国家为何会变成今天的模样?”
&esp;&esp;在所有的目光都放在李瑄身上的时候,李瑄沉吟片刻,没有回答颜真卿的问题,而是反过来询问道。
&esp;&esp;他知道,他不可能再向一众幕僚搪塞。
&esp;&esp;和武将不同。
&esp;&esp;武将充满勇气,一腔热血,更具有杀伐力。
&esp;&esp;特别是中低级将领和士卒,几乎对李瑄产生盲目的崇拜。
&esp;&esp;除了奸淫掳掠,一个士卒想要得到的,李瑄都赋与他们。
&esp;&esp;荣耀,官职,军功,赏赐。
&esp;&esp;他善待士卒,大公无私,恩威并施。
&esp;&esp;不单单是李瑄自身的强大,还有无与伦比的魅力。
&esp;&esp;这使得李瑄能在军中一呼百应。
&esp;&esp;在他控制下的安西、北庭军,比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的时候还要牢固。
&esp;&esp;同时,将领们渴望功绩,不满足于现状。
&esp;&esp;他们想要封侯拜将,名垂青史,就必须跟随李瑄搏一博。
&esp;&esp;而文官思想与将领迥异,特别是李瑄从挑选出的颜真卿、颜杲卿、王昌龄等文官,对大唐忠心耿耿,认为不听天子之令,是大逆不道的事情。
&esp;&esp;对李瑄来说,说服文官虽困难,但李瑄一定要去做,他还有更大的挑战。
&esp;&e
BL耽美